​​郑岩教授

1周前发布 25 0 0

​​郑岩教授这位​​安丘县城翻《文物》杂志的少年,把冷门坐成金椅子;​​​​从山东库房管理员到央美讲台——四十年用铁袈裟碎片拼出中国美术考古的版图,让汉唐亡灵开口讲艺术史!​​

收录时间:
2025-07-22
​​郑岩教授​​郑岩教授
​​郑岩教授
跳舞视频

基本信息​​

姓名:郑岩

​​出生地​​:山东安丘(1966年1月)

​​教育背景​​:

1988年获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士学位;

200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历史学博士学位。

​​职业身份​​: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曾任山东省博物馆副馆长。

​​学术兼职​​: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、山东大学兼职研究员。

​​国际履历​​:

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访问学者(1996-1997);

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(1998-1999);

哈佛大学美术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(2013-2014)。

人生轨迹

​​1. 少年启蒙:文化馆油印讲义与汉墓速写(1984前)​​

​​父亲影响​​:画家父亲因时代挫折滞留县文化馆,家中堆满《文物》《考古》杂志,带他初识殷墟、大汶口文化。

​​第一次震撼​​:溜进封闭苹果园内的汉代画像石墓,手绘整本墓室石刻临摹,种下美术考古的种子。

​​2. 山大淬炼:师从刘敦愿的“考古黄埔一期”(1984–1988)​​

​​阴差阳错​​:报考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未果,转投山大考古专业,因选修课“汉画像石研究”契合兴趣。

​​恩师破格​​:携速写本拜见刘敦愿教授(原杭州艺专学生),被赞“盼了多年的画考古学生”,破例收为“准研究生”。

​​手抄传承​​:替刘先生誊写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笔记,共读郭沫若签赠版《美术考古一世纪》,奠定跨学科视野。

​​3. 博物馆蛰伏:冷板凳上的学术自救(1988–2003)​​

​​十年孤寂​​:在经费短缺的山东省博物馆,白天整理库房青铜器,夜啃英文美术史原著,自学巫鸿著作。

​​零经费调查​​:与友人骑自行车勘查济南荒山摩崖造像,手绘测绘近百处,成果后汇入《山东佛教史迹》。

​​博士攻坚​​:37岁赴社科院师从杨泓,博士论文《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》成汉唐美术转型里程碑。

​​4. 央美转型:让墓葬艺术走进美术史殿堂(2003至今)​​

​​破壁行动​​:2003年放弃副馆长职位调入央美,开设《中国美术考古学》课程,把考古材料纳入美术史叙事。

​​国际对话​​:与巫鸿联合发起“汉唐之间”学术会议,用《礼仪中的美术》译介推动中西方法论碰撞。

​​理论奠基​​:在《考古学提供的仅仅是材料吗?》中定义“美术考古学”,打通学科壁垒,影响清华、北大教材体系。

核心贡献​​

开创性专著​​:

《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》(2002/2016增订)提出“邺城规制”概念,破解汉唐墓葬艺术转型密码

《逝者的面具:汉唐墓葬艺术研究》(2013)以霍去病墓石刻、徐显秀墓壁画为例,揭示墓葬艺术中的生死哲学

《铁袈裟: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》(2021)从青州龙兴寺碎佛到圆明园兽首,探讨毁灭与再造的艺术史意义

跨界合作:

​​《庵上坊:口述、文字和图像》​​(2007):与汪悦进用多媒介重构清代石坊,颠覆传统文物研究范式;

​​《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》​​(2008):与杨泓合著,成为高校首部跨学科教材;

​​《礼仪中的美术》​​(2005):主译巫鸿论文集,引介“纪念碑性”等关键概念至中文界。

颠覆性论文:

​​《压在“画框”上的笔尖》​​:论证墓葬壁画空间逻辑颠覆传统绘画史叙事;

​​《青州北齐画像石与入华粟特人美术》​​:从虞弘墓揭秘丝路文化混生;

​​《西汉石椁墓与墓葬美术的转型》​​:以临淄刻石推翻汉代丧葬艺术分期定论。

男人加油站

浏览热度

相关导航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