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础信息
本名:雍西
别名:央金卓玛
出生日期:1946年12月1日
逝世日期:2025年4月13日22时19分
出生地:西藏自治区昌都市
民族:藏族
国籍:中国
职业:歌唱家、国家一级演员
社会职务:原中国文联委员、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音协理事
代表作品:《北京的金山上》《一个妈妈的女儿》《卓玛驾起拖拉机》《世界屋脊换了人间》
军旅身份: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副军级文职军官
成长轨迹与艺术启蒙
雍西出生于西藏昌都,自幼浸润于藏族文化。18岁前为昌都被服厂工人,因嗓音条件出众被发掘。1964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歌舞团,同年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,为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献唱《北京的金山上》,获周总理亲自指导修改歌词,将“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”改为“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”。此次演出令她崭露头角,成为该曲首唱者。
1968年与北京籍战友韩德江结婚,1971年诞下女儿韩红。1977年丈夫因病早逝,雍西独自抚养幼女,经历生活困顿。1980年再婚成都医科大学教师周宇翔,重组家庭后因女儿韩红与继父关系紧张,忍痛将韩红送往北京与奶奶生活,母女隔阂持续多年。
艺术生涯与成就
专业深造:
先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、上海音乐学院系统学习声乐,毕业后加入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,成为独唱演员;
长期坚持下连队慰问演出,足迹遍及边疆哨所,年均演出超百场,被官兵誉为“高原百灵”。
代表作与荣誉:
《北京的金山上》:首唱版本被录入《中国民歌经典》,成为民族文化符号;
《一个妈妈的女儿》:以藏汉双语演绎民族团结主题,入选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作品;
累计获文化部、总政治部颁发的优秀演员奖、优秀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十余次;
2003年与女儿韩红在“唱红平安夜”演唱会同台演绎《归来》,实现母女艺术传承与情感和解。
军旅生涯与公众形象
军人本色:
以副军级文职军官身份服役至退休,坚持“文艺为兵服务”理念,晚年仍参与军队文艺指导工作;
曾因气候不适患严重口腔溃疡仍坚持完成北京50余场演出,获周恩来指定保健医生治疗。
公众评价:
被媒体称为“高原清泉般的歌者”,嗓音纯净透亮,兼具藏族民歌的辽阔与军旅艺术的庄重;
生活简朴,拒绝商业走穴,所有演出均通过单位安排,晚年居住成都军区干休所。
家庭关系与社会影响
母女传承:
韩红6岁离藏赴京,母女长达21年关系疏离,2003年同台演出成为关系修复转折点;
艺术理念差异公开化:雍西坚持传统民族唱法,韩红探索流行跨界,两人多次就音乐创作展开讨论。
文化贡献:
推动藏族音乐现代化改编,参与创作《世界屋脊换了人间》等反映西藏社会变迁的作品;
担任民族文化传播使者,指导年轻歌手演绎藏语经典,晚年致力于民歌采风与整理。
晚年生活与逝世影响
健康与离世:
2025年4月13日因器官衰竭于北京逝世,享年78岁,西藏自治区文联发布讣告称其“把一生献给部队”;
逝世前仍在指导战旗歌舞团青年演员,遗物中包含未完成的《藏族民歌集》编纂手稿。
社会缅怀:
中国音协追授“终身成就艺术家”称号,成都军区举办专题纪念音乐会;
网友自发在喜马拉雅山脉多个观景台播放《北京的金山上》,形成“山河回响”悼念景观。
浏览热度
相关导航

这位26岁的多栖艺人,正以“不设限”的姿态突破偶像工业的楚河汉界,在解构与重建间书写属于Z世代的星途范式

王凯
“演戏先做人,好演员既要有艺术能力,更要有艺德

卢洋洋
从女团舞台到社区街道,从漫画式喜剧到现实题材,卢洋洋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着“破界”与“扎根”的双重叙事

刘禹彤
正如其在淘汰感言中所言:“麦克风前的每一秒都值得敬畏,但人生不止一个舞台

李知恩(IU)
从负债练习生到手握音乐、影视、公益三重王牌的艺术家,李知恩用17年印证了“强大是最好的保护盾”。

刘宇宁
别人在造星,他在修行——把市井的尘土、舞台的星光,都炼成了自己的铠甲

吴京
从江湖侠客到铁血军人,坚持“角色服务于时代精神”

陈奕迅(Eason Chan)
被媒体称为“香港乐坛最后一位叙事诗人”,李宗盛评价其“用孩童般的旋律解构成人世界的复杂”。2025年与故宫联名推出“浮夸”主题折扇,将传统工艺与流行文化结合
暂无评论...